怎样能够长久立足?时代环境一直在变,师承中医如何确保在各种逆顺境遇中站得起来、立得住?那就需要从把握国情、社情、行情开始,认准形势,与时俱进,最终落地在“人情”上。
“人情”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行伍行动当中的人员和人员的情况。对每一代承传人来讲,能够在业内长久驻足,完成传承的历史使命,所依凭的只有两条,一个叫做德,第二就叫做艺,不断要求的就是德艺双馨,为此,师承中医对“德艺双馨”的内涵有着深入的阐述。
“德”、“大德”是什么?“道德”、“德义”又是什么,对医而言“德”,绕不开什么是“医德”,“医德”阐发的是什么?有“德”之医,得到的是什么?“德”是大公无私,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吗?
“艺”,即技艺,师承中医手中握有几种技艺?其技艺能够达到哪种程度?每一代承传人是如何继承与发挥医技精术的?师承中医的技艺,足以应对现代医学感到无计可施的各类顽难病种康复问题吗?
走进师承中医之门,每个人为之不懈努力、绝不放弃的便是不断提高自身的“德艺”。用接地气的话说,我们修学修的就是能耐。
从事医学,掌握学习发扬的正是人的学问。师承中医会告诉我们,什么是人,人又当怎样做人,做个什么样的人,以及这与人所当具备的一切一切。
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,在这人情社会里面,勾连牵绊,错综复杂。师承中医认为,人情好的一面是知冷暖,但是如果这人情掰不开,以一私之情来匡扶天下的话,那就是大大的谬误。
“人情”有远有近,远则攸关中医复兴大业,近在眼下如何接待患者。接待患者很重要的内容,就是把人情要处理好,故而要求“七分做人,三分从医”。怎么处理好看似杂乱无章,却又无处不在的“人情”,把人做好?师承中医亦有传承。在师资专训的课程里,用“审医求药说”和“六不六必说”
两篇文章,专门讲述了处理医患关系的原则性问题。另外,投入医门60多年的师承老中医,会用大量真实案例,为学生剖析接待患者的细节,细到什么话该说,什么话不该说,做出怎样的举止动作是最合适的,以及背后的用意,都会给学生讲的清清楚楚。所以,师承中医一定不是单纯教学生技术,经验、智慧、传承都融合在其中。
师承中医不断学习把握国情、行情、人情,自觉担起医道文化传承的重担,博文化于广众,以图实现继往古而开太平,创造出人类的文明与和谐!
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