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蛭的生物学特性
形态特征
水蛭略呈纺锤形,长一般60-130毫米,宽13-20毫米。水蛭的背面为暗绿色,有5条纵行的黑色间杂淡黄色的斑纹,腹面两侧以及中间共有9条断续的黑色纵纹,水蛭体环数为107。并且在前端有吸盘。
生活习性:
栖息环境:水蛭属冷血软体动物,在我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,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、沟渠、水田、湖沼中,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。生长适宜温度为10-40℃。
活动规律:水蛭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,在北方,当温度低于3℃常躲在由枯草结成的河边泥团里,次年3-4月份温度高于8℃左右出蜇活动。
食性:
水蛭为肉食性动物,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,常以水中浮游生物、昆虫、软体动物为主饵,如螺蛳、河蚌等。人工养殖条件下则以各种动物内脏、淡水螺贝类、杂鱼类、等作饵料。
忍耐性:水蛭对冷热、干旱、饥饿有极强的忍耐能力,一个星期不喂食都不会死。
水蛭养殖场地的选择
水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,它适温性广,耐饥耐旱,可生活在各种水域中。一般性的湖泊、渔塘、涝洼地、稻田、河沟、房前屋后闲地,皆可因地制宜,建池养殖。为管理方便,池塘面积不易过大,水深一般1米左右,在池的对角处各设一进水口和排水口,池底投放部分石块,瓦片或树枝,供其栖息用。